你不懂我,我不怪你
——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表达自己的需要
最近又被邓超和孙俪的微博给甜到了。
在结婚9周年纪念日的,孙俪发了一篇长长的微博,文中她列举了夫妻两人在生活习惯、性格喜好上的种种不同,但是他们依然相爱相守了14年,结婚9年。
微博一发,评论和点赞量瞬间250万。头号大粉丝就是老公邓超。他们用九年的幸福,击碎了“被离婚”的流言。他们用相依相守,延续着细水长流的感情,让人羡慕不已。
两个原本不同的人,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,拥有不同的背景,还有不同的性格与喜好,是什么能够让他们共同生活,忍受琐事的烦恼,分担生活的责任,走过七年之痒的呢。
在我咨询过的很过个案中,我们发现很多情侣才开始都是王子和公主的浪漫童话,对于爱情有非常理想化的期待,而他们的期待往往隐藏着他们未被满足的依恋需要,比如希望自己能被爱,被呵护,被支持,被认可,被陪伴的需要。
然后两个人长久生活一起之后,生活中很多小事情会逐渐引发冲突,冲突逐渐升级,最后变成了很大的矛盾。因此,很多人对于亲密关系充满了失望与无奈。甚至觉得只有彻底离开才是解脱。然而,当他离开了一段婚姻,再次进入婚姻,同样的关系模式和互动方式还会重复,矛盾还会继续,冲突也不会消亡。
因此,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在亲密关系里表达自己的需要。
我们举个例子:
一对小夫妻,最近因为经常闹矛盾吵架。他们结婚一年,孩子10个月左右。女生生孩子之后一直全职在家带孩子,爸爸外出上班。
虽然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没有和目前那么多,但是孩子特别亲近爸爸。喜欢和爸爸玩,看着爸爸就笑。最近孩子开始牙牙学语,孩子一张嘴就是爸爸,爸爸。
做妈妈的虽然看到孩子喜欢爸爸,心里也是欢喜的,但是同时也是非常失望,非常难受。妈妈觉得自己24小时保姆,为孩子付出这么多,但是孩子和自己不够亲近。
更让他生气的时候,每当孩子要爸爸抱,不要妈妈抱时候,爸爸表现出的得意,欢喜让当妈妈的更加难受,失落和悲伤。而她这样的情绪,爸爸完全感受不到。
而妈妈只觉得自己最近脾气暴躁,很容易就生气了。
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:
关系是两个人互动的结果,每个人在关系里都有受苦的地方,也都有各自的责任。
这个案例,看似是孩子亲近爸爸多于妈妈,妈妈感觉到了嫉妒,不公平等情绪。但是更多的是,妈妈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,没有被看见,没有被理解和尊重。
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,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,而用发脾气或生气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。
当我们有情绪或者有需求,我们要怎么表达,才能真正的让对方听得懂呢? 1. 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到底是什么
成年人的亲密关系,是不断的表达和沟通中彼此更了解的。所以当我们觉得生气,难过或者受伤的时候,我们要问自己我们在关系里是不是有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,我们要明白在这个关系中发生了什么,是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委屈和难过。我们期望别人怎么做可以改变我的情绪,或者我改变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对改善自己的情绪有帮助。
2.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
人们对亲密关系存在一个普遍的想象,只要你成为我的恋人,我的伴侣,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,你就知道我在想什么。我们总是期望对方去猜自己的心思,如果你猜对了,就是在意我,就是爱我;如果你猜不对,或者不猜,就是忽视我,不在乎我。我觉得这不是成年人的爱情,更像是婴儿式的幻想,总期待自己的需求被满足。在心理学上,我们觉得他是找妈妈而不是在找伴侣。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而不是一直期待我什么都不说对方就了解了。
3. 关系的互动和改变是从良性的对话开始的
两个人经过长久的相处已经形式了固定的模式,因此改变关系很困难。但是当相处时间长了发现矛盾多了,或者家庭结构发生改变,比如有小孩了,我们固有的互动模式受到挑战,我们就需要尝试去改变固有的模式,变得更合适当下的需要。尝试改变需要很多勇气,也需要很多沟通。比如,当我们想去责备对方不关心自己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可以想一起,自己是不是真的告诉了对方自己的情绪,并且清楚了表达了自己的需求,并且肯定对方的行为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呢。
当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亲密关系,试图去觉察和理解自己以及伴侣在关系里的感受和需求,尝试做一些表达和聆听,就是改变的开始。
一段好的关系并不是从来没有冲突的,而是我们在发生矛盾时,能够处理好冲突,在冲突中和解,并且让关系升华。
请记住,在亲密关系中,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彼此,还是我们共同的人生。
Comentários